企業IT關鍵趨勢-ERP臥薪嘗膽,方能成就商業智慧

企業IT關鍵趨勢-ERP臥薪嘗膽,方能成就商業智慧 文/iThome (記者) 2003-09-11 ERP從早期的物料需求規畫(Material Resource Planning,MRP)和製造資源規畫(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,MRPⅡ),之後ERP來到以最佳管理實務(Best Practices)為目標的發展階段,導入廠商不只是整頓企業內部的金流、物料、生產流程,達成資訊電子化... ERP的修成正果,讓商業智慧有憑有據 鞏固ERP基本盤 ERP從早期的物料需求規畫(Material Resource Planning,MRP)和製造資源規畫(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,MRPⅡ),之後ERP來到以最佳管理實務(Best Practices)為目標的發展階段,導入廠商不只是整頓企業內部的金流、物料、生產流程,達成資訊電子化,而且還要提供各類型產業最佳營運模式的參考指標;接著ERP從企業內部資源管理整合完畢後,開始心有餘力面對供應商與客戶,發展出供應鏈管理(SCM)與客戶關係管理(CRM),建立產業上下游間協同運作的機制,此即是一般所認知的ERPⅡ,不只是生產面與銷售面,商業智慧系統(BI)、產品設計管理系統(PDM)、產品生命周期管理(PLM)、知識管理系統(KM)等應用系統能夠在ERP系統基礎上,繼續整合企業內部資訊,結合SCM與CRM,企業間的交易資訊則用完整的電子商務(e- Commerce)系統運作。進而完成電子商業(e-Business)的終極目標。 生 生產資源規畫,主要用在以生產「組裝」性質產品為主的製造業,MRP作為ERP生產計畫與控制模組,MRP是ERP系統不可缺少的核心功能。之後MRPⅡ 運用管理會計概念,以貨幣形式詮釋了物料計畫產生的效益,整合物料資訊與資金資訊,形成ERP製造、供銷和財務三大組成。為了進一步滿足全球化經營管理模式轉變,因應製造業以外的更多行業、跨國跨區域、供應和銷售通道日趨多元化的情勢,成就了現在的ERP。 企業本身的生產資源規畫,外部受到供應商與客戶,甚至本身生產製造三者之間的推拉,為了達到及時完成生產,必須使採購、生產排程、庫存管理、交貨管理等相關資訊透明化,與供應商和客戶協同作業,強調客戶與供應鏈中上、下游之間企業的資訊整合。於是橫向擴充的SCM、CRM、KM及電子採購軟體,都將融入原有的ERP系統,臺灣愛德華業務協理梁聖柔認為:「ERPⅡ能夠做到供應商與客戶的水平鏈結,以及企業內部生產流程的垂直整合」。 ERP口號人人都在喊,SCM、CRM、KM廠商也都宣稱自己是ERPⅡ,卻不知ERP一路走來,是一個與流程緊密結合的,且不斷修正與強化的歷史演進,改朝換代的是,企業思維的範圍越來越廣,企業流程再造(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,BPR)不只是專注在內部流程改造,更要延伸到供應商與客戶,結合B2B與B2C,B2B2C整合實體生產體系與物流配送通路,將製造商、經銷商、零售商到消費者,統整成完整的電子商務體系,企業才能真正提升競爭力。 目前的ERP產品,比如Oracle的Oracle E-Business Suite,認為將應用程式建立在統一的資訊架構,單一、共通的資料模型(Global Single Instance),能夠跨客戶、供應商,甚至跨分散在不同地區的企業分公司,與內部資訊系統,將資料集中於一處維護,使資料、流程、應用程式三者的整合度提高,便於創造資料共享服務。台灣愛德華的J.D.Edwards 5強調的是彈性架構設計與模組選擇,提供整合不同應用軟體的XPI(Extended Process Integration)串連流程資訊,而延伸應用流程XBP(Extended Business Process)可以促進資料流通,服務客戶與供應商。台灣的本土廠商鼎新電腦針對企業規模,規畫出由小到大五種等級的產品線:超級特助、Smart ERP、WorkFlow ERP、TIPTOP ERP與代理的Oracle ERP產品Oracle E-Business Suite全產品線,e-B Chain是B2B電子商務與供應鏈管理產品,知識與流程管理功能由EasyFlow系列產品負責。 ERP導入在流程管理的設計,面臨著客製化程度與標準化爭議拉鋸戰,像Oracle與SAP會堅持流程標準化設計,主導企業再造的立場,服膺全球產業標準;J.D.Edwards認為以客戶的需求為主,供應所需的模組即可,不需要把整套架構硬塞給企業;而鼎新電腦的看法是,太過強調標準化的框架,會使企業失去差異性與競爭力,,即使B2B的資料交換百分之百能共通與協同,每一個區域的本土化需求仍然相差甚大,如結帳方式、稅制、開立發票與否。 企業E化的目的,就是為了解決生產流程管理的問題,同時增加企業競爭力,企業競爭力的主角就是自己本身的資訊系統。企業不能混淆各種IT技術與管理模式,必須回歸到基本面從MRP與先進規畫排程管理實務(APS)實務面的進行檢討與改造;已經成功導入ERP的廠商,也不用高興得太早,ERP建置好之後的教育訓練成果如何永續維持與監督考核,後續訓練計畫透過企業內部員工間的傳承,並不是非常理想,而且員工也無法持續精進提升自己操作系統的能力,覺得不滿意或不合格的用戶進行教育訓練的意願與執行力都會降低,軟體業者的後建置服務將是企業永續經營的後續挑戰。資料導向的商業智慧 BI與ERP是水幫魚,魚幫水 商業智慧的資料來源來自企業資訊系統最後端的資料儲存,這些資料儲存只當作企業資料的停屍間,未免太過可惜。早期出現了決策支援系統(Decision Support System,DSS),之後又衍生出主管資訊系統(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,EIS),90年代的資料倉儲將商業智慧帶進不同境地,除了查詢能力以外,更重要的是能夠鑽研明細資料(Drill Down),鼎新電腦副總裁林隆潤稱之為「抽絲剝繭」,非常貼切目前推行的商業智慧的主要訴求。 資料倉儲的技術有二,分別為資料儲存(Data Store)和資料採礦(Data Mining),在資料倉儲中的資料儲存稱為作業型資料儲存(Operational Data Store,ODS);資料採礦從不同的資料來源收集資訊,分析之後,提供給使用者,發掘隱藏在大量資料之間的關係,也是一種發掘資料間的關聯與樣式 ( Pattererern ) 的過程,能夠輔助商業決策。ERP系統是一種日積月累的交易,採用的是線上交易處理(On-Line Transaction Processing,OLTP ),無法根據歷史資料,表現出趨勢與經營形態分析,必須透過線上分析處理(On-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,OLAP),提供動態多維度分析的複雜計算,並且處理時間導向的資料面向。 Oracle基於資料庫、ERP、商業智慧廠商的多重身分,強調作業型資料儲存(Operational Data Store,ODS)與資料倉儲結合的好處,從資料儲存到資料倉儲間,如果兩者分開,將會為了重導整合需求,使得資料庫需要被迫離線,這也是各家資料庫廠商,面對資料庫整合頭痛的地方,前有ETL的整合、後有作業型資料儲存與資料倉儲的差異與處理,然而如微軟SQL Server Analysis Services、IBM DB2 CubeView、賽貝斯的Sybase IQ,也都推出各自資料分析引擎因應。 商業智慧,凸顯資料的價值不只是鉅細龐蕪的記錄,而是提供決策者歷史資料呈現的意義。營運資訊透過跨資料庫的 目前的ERP產品,比如Oracle的Oracle E-Business Suite,認為將應用程式建立在統一的資訊架構,單一、共通的資料模型(Global Single Instance),能夠跨客戶、供應商,甚至跨分散在不同地區的企業分公司,與內部資訊系統,將資料集中於一處維護,使資料、流程、應用程式三者的整合度提高,便於創造資料共享服務。台灣愛德華的J.D.Edwards 5強調的是彈性架構設計與模組選擇,提供整合不同應用軟體的XPI(Extended Process Integration)串連流程資訊,而延伸應用流程XBP(Extended Business Process)可以促進資料流通,服務客戶與供應商。台灣的本土廠商鼎新電腦針對企業規模,規畫出由小到大五種等級的產品線:超級特助、Smart ERP、WorkFlow ERP、TIPTOP ERP與代理的Oracle ERP產品Oracle E-Business Suite全產品線,e-B Chain是B2B電子商務與供應鏈管理產品,知識與流程管理功能由EasyFlow系列產品負責。 ERP導入在流程管理的設計,面臨著客製化程度與標準化爭議拉鋸戰,像Oracle與SAP會堅持流程標準化設計,主導企業再造的立場,服膺全球產業標準;J.D.Edwards認為以客戶的需求為主,供應所需的模組即可,不需要把整套架構硬塞給企業;而鼎新電腦的看法是,太過強調標準化的框架,會使企業失去差異性與競爭力,,即使B2B的資料交換百分之百能共通與協同,每一個區域的本土化需求仍然相差甚大,如結帳方式、稅制、開立發票與否。